談及書法,我們第一想到的便是毛筆。毛筆從制成之日起,一直到民國時期,才逐漸失去了掌控握筆的霸主地位。從歷史角度思考,他見證了封建王朝的興起與更迭;而從學者角度來看,卻是歷史痕跡的保留及傳承者。
毛筆自出現至今,使用者將毛筆的使用方式,開發到了極致。大小不同型號的毛筆,用于書寫不同的字跡、字形;不同質地的硯臺、宣紙,呈現不同的書寫效果。文字的筋骨從蒼勁有力到柔腸百轉,從金戈鐵馬到簪花隨筆,不僅帶來了文字符號的更新迭代,也帶來了制筆工藝的不斷革新。
書法的盛世,往往繞不開東晉時代,更繞不開王羲之,此后書法大家更是層出不窮。書法的發展,不僅在文人墨客之間流轉,在武俠江湖乃至武功招式上面,也有著不凡的地位。書法文字勾勒的每一道軌跡,入筆鋒刃的深淺,整體圓潤與斷線等都可以看出來執筆能力的優劣,對于武俠之人而言,更能從中體悟到武功招式的生硬和流暢,正是執筆如握劍,筆意透人生。
毛筆有諸如此類的優勢,但缺點也比較明顯,其不易攜帶,書寫準備時間過長,極難寫小字等躍然紙上,因此如今生活中,毛筆的使用僅僅局限在特定的人群中。更是由于在解放后的掃盲運動中,使原本全中國八成人口不識字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轉。毛筆的使用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。
緊接著,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展使得以上海為中心的制筆業迅速整合發展,能夠生產大量的鋼筆以滿足對于書寫的需求,鋼筆的上墨方式比起毛筆來實在是質的飛躍。
由此毛筆的諸多替代筆中,鋼筆逐漸被大家熟知并喜愛。鋼筆不僅可以寫出毛筆應有的氣勢和魂魄,還能達到現今對于筆的追求。隨著鋼筆的不斷使用和賦予內涵,其不僅便于攜帶及書寫各種文體,還一定程度上作為了身份象征,尤其在一些重要場合,西服、中山裝配上口袋的鋼筆,氣質盡覽無疑。
鋼筆登上歷史舞臺,不說時勢造英雄,也是偶然中的必然。毛筆優勢與劣勢同樣明顯,勢必會出現身兼兩種優勢的產物,而鋼筆正是這樣秉承變化而誕生,其造型別致,身條兼具流線美感,背帶墨囊儲蓄墨汁,讓墨韻能在紙上留香,可謂是不凡。而英雄金筆能夠數年如一日的不斷改進鋼筆,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各種需求,不可謂不用心,秉承著讓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鋼筆的意念,多款產品任君挑選。
聲明:本平臺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