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期間,你在做什么?
刷微博、看劇、打游戲……與大多數人不同,北京市的7位初中生在疫情期間發起了一場名為“拿起紙筆·見字如面”的書信交流活動,號召同學們以書信形式交流,弘揚傳統文化,感受獨特魅力。
9月10日,在“拿起紙筆·見字如面”書信交流活動的基礎上,北京市市教委發出第二期活動通知,鼓勵倡議同學們遠離手機,拿起紙筆,參與書信交流和朗誦活動。
相關統計數據顯示,兩期“拿起紙筆·見字如面”活動累計收到全國各地及北京市中小學生書信作品逾4000封,數千名師生家長透過一紙書信寫下思念,抒發情感,喚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懷與實踐,感受到“見字如面”的力量。
互聯網時代,手機、平板等電子產品泛濫,微信、電話等溝通方式多樣,直接寫信的功能確確實實在下降,寫信這種傳統形式正在日漸退出舞臺。“最近20多年來,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。”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道。
沒想到,我們曾經最常用的情感交流方式,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“奢侈品”,變得越來越不可求。在張丁看來,家書的獨到價值是如今各種通訊手段無可取代的,“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、委婉,有些感情、有些話可能并不能落實到語言上,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。”
首先,寫信可以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,培養其書面表達能力;其次,孩子可以在寫信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,這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;最后,家書所蘊含的真誠和愛的核心理念,有助于孩子養成誠信、友愛、真誠、善良的人格。張丁認為,北京市教委倡導“提筆寫信”特別好,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、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
以“拿起紙筆·見字如面”為發端,11月27日,教育部、國家文物局指導,故宮博物院、國家大劇院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等部門聯合承辦的“見字如面·對話故宮”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。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:“期待我們一起,見字如面,對話故宮!”
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、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啟動儀式上向青少年發出邀請:“未來,故宮博物院歡迎更多學生走進故宮,了解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拿起紙筆記錄心中感悟,讓古老的故宮煥發出青春的活力!”
推薦閱讀:
聲明:本平臺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。